【清风传家】司马光

2022-07-11 09:47  


清风传家

传承





阳新人民广播电台联合阳新县纪委监委带你一起聆听杰出人物的清风传家故事。




司马光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20岁中进士,历仕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主要著作有《资治通鉴》等。司马光家规包括《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两册。《训俭示康》共干余字,紧紧围绕“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教诲儿子。《温公家范》则是洋洋数万言,系统阐述了为人、治家、处世之道。

司马光砸缸

  中条山西麓,山西运城夏县,无垠的绿色田野怀抱着一座红墙青瓦、庭院深深的宗祠。这座始建于宋、后经历代重修的巍峨庙堂,千年来与这片土地上的乡民相互守护。外面是萦绕而过的涑水河,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在诉说和追忆着庙堂主人——宋代名相、史学泰斗司马光的光辉过往。

  司马光祖籍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生于河南。他出生时,其父正在河南光山县为官,“光”的名字,便由此得来。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20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甲科进士,从此入仕。他一生历仕四朝,在宋哲宗时入主国事,官至宰相,去世后被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以德业之隆、文章之盛著称于生前与身后。

  有关司马光的小故事很多,不论是展现出刚毅果决的幼年砸缸,还是体现出求学时刻苦攻读的睡卧“警枕”,抑或后来坚守诚信本分不卖病马,这些都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

《资治通鉴》手稿

  世人更熟悉的,还有他的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离开北宋首都开封,退居洛阳为官。

  这期间,司马光心怀“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的热忱,把全部精力和心血,付诸到《资治通鉴》的编纂上来。他宵衣旰食、躬身亲为、殚精竭虑,带领刘攽、刘恕、范祖禹以及儿子司马康夜以继日,潜心著述。历时19个春秋,终成长达294卷、共计1362年间16个朝代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这些朝代兴衰更替的经验教训。宋神宗感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欣然钦定该书书名为《资治通鉴》。

  900多年后的今天,《资治通鉴》传之四海而又影响深远,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司马光一生著述宏富,如果说《资治通鉴》是打造了一面“历史之鉴”,那么,他写的《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则是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恢弘至道,堪称“轨范”。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这是《训俭示康》的开篇,清晰传递着文章的立意旨要。康,即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训俭示康》就是司马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古今典型事例告诫儿子“俭能立名、奢必自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康后来勤学修德,考中进士后积极入仕,“为人廉洁,口不言财”,还参与了《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赢得了不俗的赞誉,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司马光的谆谆教诲。

   相比《训俭示康》的千余字,《温公家范》则洋洋数万言,在为人处世之道的阐发上,更为全面,堪为世范。

  《温公家范》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欲治国者,必先齐家”。司马光把家庭教育当作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问题来对待,而不是视为一家一户的私事。他引证《易经》《诗经》《大学》等许多儒家经典中的修身、治家格言,兼以大量历代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系统论述了“家正而天下定,礼为治家之本”的深刻道理。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或许正因“家”的基础性作用,司马光曾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

   

司马温公祠俯瞰

  今天的温公祠,红墙青瓦,茂林修竹,庙堂巍峨,曲径通幽。游客往来其间,络绎不绝。司马氏由修身齐家进而忧国忧民的优良门风,就在这样的光景中流传开来,由北宋至于今天,由司马氏一族而至于千家万户。

播音:张蕾 剪辑:石露


阳新人民广播电台收听频率FM93.4,可通过车载广播、村村响、云上阳新APP广播专区等方式收听,欢迎大家收听。

-END-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04/202207/f2f7c0014b36a8c0ac5958e0bfe397b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