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创新性大都市,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在科学规划建设、精细城市管理、优质公共服务、美丽生态环境、良好民生保障上持续发力,向新时代交出了更加安全稳定、更加文明和谐、更加宜居舒适、更加崇德向善的新答卷。
在距离深圳总里程约一千五百公里的秦巴山间,有一座早深圳十年“白手起家”的移民城市——十堰。1969年,基于国家“三线建设”战略考量,十堰的建设点燃了“中国人也能自己造汽车”的工业梦想腾飞;1979年,深圳的第一声开山炮宣告了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的诞生。
两者共有的包容开放特质,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和草根。在深圳持续擦亮先行示范区名片的当下,十堰正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聚势发力。同样因政策指令而拓荒起步、登上历史舞台,同样在初期靠产业拉动城市建设,同样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注重宜居“硬环境”和营商“软环境”打造,两座城市不乏相似之处。
而今,这两座城市正共同唱响新的旋律。2023年11月7日,“湖北十堰﹣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将在深圳拉开帷幕。湖北十堰将全面推介“一主四优多支撑”优势产业,推动湖北十堰与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深化合作交流,互利共赢发展。
从十堰到深圳:
人的时空转移背后,是城市气质的传承
美国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与抱负。如果同时打开十堰和深圳这两本城市之书,不难发现,其目标与抱负在城市建设之初就已见端倪。
小山村、小渔村向城市转型的路上,离不开筚路蓝缕的拓荒人。十堰和深圳的建设初期,天南地北的青年怀揣着理想奔赴新的城市,共同培植了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基因。
当年的十堰,房子几乎全是土坯墙,房顶是黑瓦片,四处漏风。艰苦的环境没有浇灭建设者的热情,怀着“先生产,后生活”的信念,他们克服了重重阻碍,迎难而上、奋力开拓。原本的穷乡僻壤,蝶变成居民整体素质名列湖北前茅、普通话普及程度高的现代城市。在日益完善的城市规划中,一条条纵横的沟壑渐渐消融,山沟彻底“换了人间”。
2019年,十堰建市50年。十堰经济总量达1747.8亿元,是1969年的377倍;工业总产值2181.8亿元,是1969年的7421倍。
在十堰和深圳的建设初期,有不少像厉有为这样从外地到十堰,又从十堰到深圳的机关领导,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政策就争取政策,这种探索进取、奋力开创的精神,鼓舞着同样为建设新的城市而敢于尝试、善于创新的奋斗者。
厉有为将在十堰和深圳工作的共同点归纳为“拓荒”二字。当拓荒者一无所有地踏上一无所有的土地时,巨大的不确定性向他们袭来,唯有坚韧意志和奉献精神引领他们穿越迷雾、笃定前行,在十堰“拓荒”,完成从0到1的城市化进程,又将这种“拓荒”的探索毫无保留地带到深圳,孕育一座新城的新机。
而十堰的“拓荒元年”即1969年距离深圳的1979年恰好是一个十年。同样的演变出现在了深圳,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深圳建市初期,宛如“大海边的十堰”,整座城市就像一个大工地,在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青年热火朝天的干劲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从十堰到深圳的,不仅有像厉有为这样的领导干部,也有各行各业的年轻骨干。《深圳晚报》编委赵青、中国宝安集团党委书记兼营运总裁贺德华、深圳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刚、深圳兴千田集团董事长杨丽等人都是从十堰到深圳的奋斗者。
在访谈中,他们无不感慨“自己是幸运的”。这份幸运不仅源于在深圳的机遇,更源于早年在十堰求学、生活或工作的积累。其中,不乏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打交道的开放心态,不乏先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进取精神的耳濡目染,不乏作为“从山里走出去的人”所特有的质朴厚重的“十堰品格”。
从十堰到深圳,人的时空转移背后,是城市气质的复刻,是同为移民城市的拓荒者的奋勇拼搏,是同为拓荒者的移民城市的包容开放。
从深圳到十堰:
在深圳能做成的事,在十堰也能成
不止于城市气质的相似,在营商环境、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深圳和十堰亦有相通之处。
2023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把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深圳最闪亮的金字招牌,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自2018年以来,深圳明确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一号改革工程”,已迭代出台千余条营商环境改革举措,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全球高端要素不断汇聚提供保障和支撑。深圳是首个设立“企业家日”的城市,自2019年以来,连续举办四届“深圳企业家日”系列活动,着力打造政企沟通和企业交流平台,多措并举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无论在深圳,还是在十堰,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最核心的竞争力。2023年以来,十堰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构建新型监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方法,为企业厚植发展沃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深圳感受过“最高最好最优”营商环境的企业,在十堰同样能够发光发热。深圳企业代表——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十堰的两个代表性作品——招商兰溪谷项目和十堰招商花园城项目,皆是“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在十堰的“迁移”,高效高质地改变了老城区面貌。
其中,兰溪谷项目在十堰创下多个“第一”——落实“一证两书”(即《住宅质量合格证》《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同步发放、实现配建幼儿园无偿移交、实施第三方飞行检查和实现“交房即交证”。而十堰花园城商业综合体从开工到开业仅用了18个月,在十堰创下了大中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新速度。
高效高质的项目进度背后,是十堰建设成为综合成本“洼地”和营商环境“高地”的信心和决心。
2023年6月5日,十堰印发《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百日攻坚决战行动方案》,从“指标大优化、问题大整治、成本大降低、满意度大提升”四个方面发力,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工作,争取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四连冠”。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十堰全市新登记企业1.9万户、增长85.7%。
在产业结构方面,2023年以来,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着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8”产业集群(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集群)。工业已经从深圳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成为高质量发展“顶梁柱”,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实现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
再看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汽车产业是当之无愧的当家产业。十堰拥有整车资质企业12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3000余家,可生产100多种车型、1000多种总成、4000多种零部件。
十堰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拥有千亿级制造业存量资产和年产10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链条最完整、集群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在十堰每3分钟就有一辆东风商用车下线。2023年3月28日,首届中国商用车论坛在十堰举办,十堰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商用车之都”称号。2023年前三季度,十堰商用车产值增长31.3%、出口增长171%。
这座“汽车城”,正向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奔跑。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已在十堰完成布局,已建、在建或将建的新型电池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随着万润、远景等项目投产或扩大产能,预计到2023年年底,十堰新型动力电池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将提升到10%以上。
围绕新能源商用车商业模式与生态圈建设,十堰先后出台了《十堰市新能源汽车促进计划(2022—2024年)》《十堰市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十堰市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商用车“五化”升级,推动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商用车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十堰过去靠汽车起家,未来仍然要靠汽车吃饭。”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表示,目前十堰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赛道上奋力争先、引领潮流。一是搭建供应链,比如成立了长江汽车供应链公司,撮合一百余家企业进入供应链平台;二是重构产业链,实施千亿龙头、百亿骨干、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四大企业矩阵培育行动;三是提升价值链,建设中国工程院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十堰新能源新材料实验室等4个平台,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当前,十堰正抢抓绿色低碳发展新机遇,紧扣“龙头、链条、集群”,围绕“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聚力打造一批千亿、百亿级产业集群。“一主”指做大做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推进“商乘并举、油电并重”战略,发展新能源乘用车。成功举办以“新汽车、新生态、新价值”为主题的首届全球汽车新生态发展大会暨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交易会,现场吸引宁德时代、比亚迪、赣锋锂电等参展企业193家,活动签约项目76个,总金额587亿元。据统计,十堰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四成、出口占八成以上。
“四优”指突破性发展文旅康养、新型电池、绿色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健康等产业,“多支撑”指培育壮大循环经济、卫浴、清洁能源、数字经济、供应链物流等多点支撑产业,打造有特色、高能级的优势产业集群。
产业升级推动绿色转型。深圳和十堰在提升发展“含金量”的同时,厚植生态“含绿量”。近年来,深圳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已分别降低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深圳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先后获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
而十堰正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对标对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方案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制定“1+17”工作方案,明确示范区“53718”工作体系,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奋力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十堰篇章。据统计,十堰全市创成生态乡镇153个、生态村1638个、省级近零碳排放试点1个,以第一名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纯调水区和水源涵养区,自2014年通水以来,累计送水59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8500万人口。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以上,是全国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可以说,十堰的区位特殊、功能特殊、贡献特殊。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多次强调,坚持把保水质作为天大的事,坚持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建立体系化、系统性的节水护水爱水机制,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一库碧水。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十堰拥有2489条河流,其中小流域占比97%。“把小流域搞干净了,大河肯定就清了。”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表示,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是解决水利设施建设和防汛抗旱的问题,也是推动单纯的治污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转变。
十堰开展“碧水守护”三年行动,推进源头保护、控污减排、面源治理、流域治理等“六大工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库周和岸线整治等“十大攻坚”,先后建成11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1967处农村微动力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2570公里污水管网。
正是考虑到十堰在湖北乃至全国保水护水战略地位的特殊性,深圳企业代表——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于2020年在十堰太和医院西苑分院,援建中国首个电子束辐照处理医疗污水示范项目。
与传统工艺相比,用电子束处理医疗废水具有反应速度快、处理效率高等优势,能灭杀医疗废水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阻击病毒通过废水排放向环境传播。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堰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几乎是全国最严格的,该项目能在十堰做成,对全国的影响力和示范性是立竿见影的。
从深圳到十堰,深圳在营商环境、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所探索的模式、所形成的经验,在十堰也能有“深圳化”的表现,这也是坊间将十堰称为“大山里的深圳”的深层次原因。
十堰和深圳:
移民城市精神内核的通达
在城市建设进程中,人始终是建设的主体。如果没有人,城市就只是石头和钢筋的组合体,人让城市有了呼吸、有了温度。人建设城市的过程,也是城市被唤醒的过程。建设者的风华气度将深深融入城市的发展基因。
这两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不断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同时,也让城市得到了快速而长远的发展。当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像河流一样汇入城市激起浪花时,都已经做好了要吃苦、需奋斗的准备。移民城市的活力、激情,形成了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建设者的创新欲望,也成就了其追求卓越的底气和能力。
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流入促进了移民城市的快速发展。深圳和十堰无一例外都注重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近年来,深圳密集出台人才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营造出良好的人才聚集氛围。依托于这样的政策和氛围,深圳正形成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地,并加快建设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科创高地。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深圳高层次人才超过2.2万人,海外归国人员19万人,人才总量已达663万人。
而十堰正在千方百计地招才引智,坚持技能强市战略,加大政策供给、开展技能培训、建设发展平台、打造竞赛品牌、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以企业职工为重点,十堰深入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新技师培训,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6.05万人次,拨付培训补贴3.4亿元。
在十堰,比赛成为选育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2023年7月,中国技协城市主产业职业技能联赛暨技术工人、工匠大会首次落户十堰,主要看中了十堰汽车产业的发展成就和行业地位。作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汽车工业基地,十堰雄厚的汽车产业基础,聚集了庞大的汽车产业工人。目前,十堰技能人才总量达45.14万人。而十堰拥有的13.3万名高技能人才中,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达4.37万人,占比超三成。
该联赛是全国职工开展技能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广泛性和权威性。作为湖北首个举办该联赛的城市,十堰以联赛为契机,不仅践行了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和担当,还进一步携手全国产业链、技术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成长,更能有效推动发现和培育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和技能人才。这对十堰乃至整个湖北,都具有里程碑式和开创性意义。
为了吸引留住更多人才在十堰创新创业,十堰实施了“武当人才卡”制度,设武当金卡、武当银卡和武当菁英卡,为人才提供落户、安居、金融、交通出行、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家属就业、老人养老等数十个领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截至目前,十堰共发放“武当人才卡”电子卡3026张。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深圳和十堰正在绘制人才质量转化为经济能量、智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画卷,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精神传承的强大智力引擎。
如今,走在深圳街头,一路繁华、一路风景,白天车水马龙,夜晚华灯璀璨。而在十堰的街头,“仙山、秀水、汽车城”宣传语随处可见——这是十堰引以为傲的三张世界级亮丽名片。2023年10月22日至25日,世界武当太极大会在武当山举行,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名各界人士共聚一堂,论道武当。大会向世界展示了“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武当,也为十堰的城市形象传播开辟新路径。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表示,十堰将加快推进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经济转型,再创“仙山、秀水、汽车城”战略优势,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力,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3年以来,一般商用车和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占率双双提高,这既是压力也是换道赛跑的机遇。我们加快推进东风新一代商业车项目,目前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表示,“‘世界商用车之都’的地位,我们要坚决巩固并继续提升。”
当前,十堰正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定位,打造全国汽车产业转型示范区、全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年产值突破2500亿元,努力实现汽车工业质量和规模的快速超车。
不得不说,“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和“开放、包容、奉献、担当、朴实、坚韧”的十堰精神,在内核上是通达的。城市精神是对城市发展特色的提炼,也是对城市文化风貌的描述;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凝望。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城市,想要行稳致远,离不开从思想到行动上因时制宜地奋发向前。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蒙徽曾在多个重要会议上表示,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抓紧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
保持学习正是城市精神焕发活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发展历久弥新的动力,更是深圳和十堰这两座“新城”走向“新生”的“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