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4年第23期内容
长渠卧野,巨槽飞渡。总长2899公里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总干线,穿越山峦、跨过河流,将汩汩长江水持续北送。
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截至11月,累计调水765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1.85亿,已成为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千里水脉形成供水生命线
长期以来,华北平原饱受饮用水水质差、水资源严重不足之困。
“口感差,烧完水后壶底都是水垢”“又苦又咸,不好喝”……河南、河北等地居民长期饮用苦咸、高氟的地下水。在一些农村地区,就是这样的水依然紧缺。“做饭和洗漱的时候村里定时从井里抽水,过了时间点就没水可用了。”河北邢台一名当地人说。
为保障生活用水,过去几十年,石家庄打了2万多口井,长期大面积过量开采地下水,在地下形成一个大漏斗。泉水断流、地面沉降、“水荒”导致工矿企业停产……水资源缺乏,已从根本上威胁到生存和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放眼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约450立方米。国际上,通常以人均1000立方米为缺水警戒线。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制约了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东线一期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有苦涩杂味的水不再饮用。
“累计调水765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年径流量的1.5倍,也相当于调出5000多个西湖的水量。”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工程供水范围持续扩大,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85亿人。
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沿岸景色 牟宇 摄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北京市自2015年以来,地下水水位累计回升13.68米,增加储量70亿立方米,干涸多年的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实现复涌,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生态复苏勾勒绿色新图景
通过水源置换,南水北调工程沿线长期被城市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用水得到退还,沿线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大河奔腾复流、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景观提升。
“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文天祥笔下水量充沛的滹沱河,在石家庄水利局工作人员康晓亮的记忆里,初中时就断流了。“一到春天就沙尘暴,漫天黄沙。”他指着河道说,滹沱河最宽处有2公里多,历史上是丰沛的大河,滋养着北岸的正定古城。
断流的原因之一是过度开采地下水。南水北调水成为石家庄的重要水源后,大力压减地下水使用规模,适时进行生态补水,地下水资源得到涵养,城市脚下的大漏斗正在消失。2018年以来,滹沱河获得生态补水32亿立方米,一条大河恢复生机。
通过生态补水,白洋淀水域面积回升到280平方公里以上,永定河实现1996年以来865公里河道全线通水,山东最大湖泊南四湖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等再次出现。
南水北调不仅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用水,初步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流经城市人居景观也得到极大提升:河南焦作有了一条碧水丝带,河北邢台重现“泉水绕城”胜景,一系列大运河主题文化公园孕育而出。
南北调配构筑水网主骨架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年,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初步构筑了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
东线一期工程调水主干线全长1467公里,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两条输水线路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省市沿线45座大中城市。
据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介绍,目前北京市城区七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山东省形成以南水北调工程为构架的“T”字形水网,北方地区逐步优化当地水、外调水、再生水等多水源高效配置的供水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供水格局。
长期被城市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用水、农业用水得以退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有力支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2023年5月发布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仍在构筑完善中。正在群山深处施工的引江补汉工程,将连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新通道,形成新的水网格局。保定西黑山是中线工程向北京和天津分水的“咽喉”,南水北调中线雄安调蓄库即将在此开工建设,为雄安新区后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通水10年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向京杭大运河补水5.71亿立方米,保障航道畅通,实现水要素和能源、粮食等生产要素南北循环、支撑互济。
按照2014~2023年全国万元GDP平均用水量67.3立方米计算,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65亿立方米,相当于有效支撑了受水区11.37万亿元GDP的增长。
天河缓流,不舍昼夜。南水一路向北,滋润中华大地,更多效益还在逐渐显现。
来源:半月谈 记者 李鹏翔 李思远 张阳 田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