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瞬间丨柴达木石油大会战

2021-06-01 09:3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片

△1958年,冷湖“地中四井”喷油

                                                                                                               

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石油短缺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954年春天,第一支石油地质大队开进柴达木盆地,发现了多处适合储存石油的地质构造和油苗。随后,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参谋长陈寿华率领一支约两千人的队伍挺进柴达木。石油师由第十九军五十七师整建制改编而来,目标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新中国的石油事业。

电视剧《共和国血脉》

师长: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和勘探数据,目前应该尽快地在柴达木盆地确定第一口井的位置……

战士:报告!

师长:进来。

战士:师长、政委,开发柴达木,我们钢刀连第一个请战报名!

师长:还没有开动员大会,你们就来请战报名了?

战士:报告,这是我们请战书!

图片

△地质勘探队员在柴达木盆地盐湖中涉水而行

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勘探陆续挺进人迹罕至的柴达木盆地,展开找油大会战。1955年12月,柴达木盆地第一口深探井获工业油流,青海油田诞生,给贫油的新中国带来了“脱贫”的希望。

1958年9月13日,1219钻井队在柴达木盆地北部冷湖地区钻探的“地中四井”突然发生井涌,继而发生了强烈的井喷,日喷原油800吨,由于没有储油设备,冷湖探区只好组织人员筑堤储油,将喷出的原油围堵成一片“油海”。

梁泽祥:弄一个面袋子堵不住,怎么办呢,就又扩大范围,那也不行,那风刮得,喷了20多米高,全是油花。

图片

△冷湖油田,除了指挥部是几间石头垒的房子,住宿全是帐篷

“地中四井”的出油让青海石油管理局随即决定,集中力量猛攻冷湖。“到柴达木去,到冷湖去”成为响彻全国的口号,数万名石油人陆续从玉门、胜利、四川、新疆等油田向柴达木盆地汇集。一时间,“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戈壁滩,红旗招展,机器轰鸣。

图片

△人们在戈壁滩建起了医院、学校、幼儿园

青海油田原副总地质师 张永高:兰州以西,整个自然环境越来越荒凉,但是从年轻人的心来讲,就越来越沸腾了。因为那时候的精神,人们就是觉得越到边远的地方,越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就感觉到自己应当做的事情更多,而且应当做的贡献更大。

当年柴达木盆地石油大会战,几万人没有住的地方,石油工人们就自己动手,在戈壁滩里建造起一座座帐篷新城。

图片

△1959年2月20日,冷湖油田第一车原油外运

1959年底,冷湖油田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在我国石油产量极端低下、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的情况下,为年轻的共和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青海油田职工 梁满仓:当时没有棉帐篷,只有单帐篷,脸上都冻的是血口子。我们下决心要好好干,要开发一个柴达木大油田。

△冷湖“地中四井”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一代代的石油人在柴达木这片“生命禁区”献出了青春和生命。

图片

△青海油田冷湖四号公墓

在青海油田的发源地冷湖,如今依然屹立着两座丰碑,一座为纪念“地中四井”喷油而立,另一座是为纪念柴达木石油英烈而立。在这里,长眠着几百位新中国最早的石油建设者,年龄最小的只有19岁,墓碑背靠着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正面朝着东方家乡的方向。

https://img.cjyun.org.cn/a/10104/202106/f2a926b7de96431ab7f7704e76afe4fd.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