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后,东部沿海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随后,西部大开发战略让西部广阔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在中部的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南一度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塌陷区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湖北并没有选择安于现状,而是想办法发挥好自身的比较优势,首先提出并实行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最终,“中部崛起”得到中央的认可,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
资料图:中部崛起战略空间布局
理论诞生:中部是国家的“牛肚子”
20世纪80年代,湖北经济在全国正处于“塌陷区”状态,此时,为了改变现状,毕业于武汉大学的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牛肚子理论”,文章中写到:“有一次放牛时,一头大牯牛不慎陷入泥沼,我们赶忙牵牛鼻子,拉着牛头使劲往上拉,可是牛身却越陷越深。正束手无策时,有人扛来几根粗木杠,垫起牛肚子部位,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将这头大牯牛拉出泥潭。”
从整个中国的经济来看,上海和沿海城市就是“牛鼻子”,广大中部地区就是牛肚子,重庆和西部城市是牛尾巴。如果这头牛要飞奔,中国经济要起飞,只拉牛鼻子、只扯牛尾巴,牛肚子还坠在地上,会有用吗?
在张培刚看来,中国经济发展地域差别非常大,西部最为落后,中部较为先进,东部或东南部沿海地区最为先进。区域经济虽然不能实现同步发展,但也不能差别过于悬殊,更不能让先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损害落后地区的利益或阻碍落后地区的发展进程。
(资料图:张培刚先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1994年,以“牛肚子理论”作为“中部崛起”的理论依据,湖北省正式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口号。
理论实行:优秀成绩终得国家认可
在正式提出“中部崛起”的口号后,湖北省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为了加大开放力度,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1994年,武汉市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利用外资有关政策的通知》,并在同年先后出访德国和日本。1995年组织10次海外招商活动,其中5次到欧洲,引起很大反响,欧美资本开始流向武汉。1996年,全市组织招商活动13次,力度进一步加大,包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扩大了武汉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招商引资的多元化。
至2000年,武汉吸引外资的投资金额已经从1985年的80万美元激增至130279万美元。截至2000年6月,已累计批准设立3674家三资企业(年底达3754家),其中合资企业2340家,合作企业159家,外商独资企业1175家,已开业投资的2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情况良好,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成为武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实际利用外资13.03亿美元,增长11.7%,规模为历史最高水平。全球500强企业投资新增5家,累计达40家,高科技项目投资占比提高到30%以上,欧美日国家投资占比达40%以上,外商追加投资达1.4亿美元。
1995年,武汉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江汉路开业
同时,为了发挥好自身九省通衢的优势,湖北省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90年代初,武汉市先后建成青山外贸码头、汉口新火车站、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长江二桥、阳逻电厂、百万门程控电话等设施,新建和扩建一批星级饭店。
1994年,宜昌市三斗坪镇,三峡大坝开始动工,迄今为止,三峡大坝已经成为能够输电9194公里,供电范围达到广东、上海等10省市并且泄洪多次超级工程。
(2020年7月30日,长江2020年第3号洪水安然通过三峡大坝,形成彩虹 来源:人民网)
鉴于湖北省在“中部崛起”口号提出后所取得的辉煌成绩,2004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湖北省提出的“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正式成为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