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老话讲:“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夏季温度升高、湿度变大、天气闷热,湿邪容易侵犯人体。
湿气的危害不亚于寒,
而且更难祛除,
祛湿也是夏季养生的重点。
那么“祛湿”应该怎么做呢?
来听听听专家的科普
本期嘉宾
田辉
武汉市中医医院
呼吸科主治医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武汉市老年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慢性阻塞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肺间质性疾病、肺部结节等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参编著作三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参与研究多项课题,其中一篇课题获武汉市科技局科技一等奖。
“湿”对健康会造成哪些影响?
在中医理论中,脾脏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还能够向上向外输布营养精微物质,并且协助管理气血的生成和统摄,然而它却最容易被“湿”困住。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脾喜燥而恶湿。打一个比方来说,好似一个机器枢纽位于人体中部,如果潮湿生锈便不能正常工作了。
“湿”会造成人体出现哪些症状?湿阻最常见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胃口不佳、腹泻便溏、小便不利、水肿、舌苔厚腻等表现。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脾脏被湿所困还可以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病变,临床表现还会因人而异。
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我辨“湿”?
舌苔厚腻
正常舌苔应该是薄白的,当舌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上有一层油腻状粘液的苔质时,为腻苔;苔质较厚,望之不能见底,为厚苔。晨起漱口对镜看一下舌苔或许会让您看到身体是否有异常。
全身乏力
湿阻的乏力带有“困重”的特点,比喻来说,好像被湿毛巾裹住沉重而无力的感觉。中医还有“因于湿,首如裹”之说,意指头部胀满沉重,如有物裹住亦为湿阻的表现之一。
纳呆便溏
这指的是容易胸口闷,胃口不好,稍微吃一点就觉得饱胀。湿邪还有“浊”的特点,除了大便稀薄不成形或粘腻不爽之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比如小便混浊不清、妇女白带增多、湿疹等等。
口苦口腻
有的朋友到了夏季就感到口中腻腻的,带点苦味,即使美味佳肴食之也索然无味,不妨注意自己是不是有“湿”。
身体酸重
关节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难以转侧,尤在夏季或阴雨天。 “湿气”有哪些类型?该如何对症祛除?
1. 湿热
湿与热结合为湿热,会阻滞人体水液及气机的运行。湿热的形成常与个人饮食相关,通常这类人喜欢吃生冷、油腻、甘厚食物,平常缺少运动,夏天喜欢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
常见的湿热症状表现有:容易长痘、面垢油光、皮肤偏黄;舌红或紫、舌苔黄腻、唇红、口苦、口干、口黏;小便黄;大便黏腻,便后肛门热痛;不思饮食、上腹胀满;困倦无力,久睡不够,头痛身重;情绪易激动,精神烦躁;女性白带多、色黄、味重等。
2. 寒湿
湿与寒结合为寒湿,这两种邪气都属于阴邪,因此寒湿更易伤阳气,阻滞气机。
寒湿的形成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常受外界环境影响,如气候潮湿、住所潮湿、淋雨等因素;内因和个人寒凉、生冷饮食、饮酒等有关,导致脾阳失运。寒湿的人通常伴有阳虚的症状,如怕冷、怕吹风、怕吃凉的食物等。
常见的寒湿症状表现有:面色晦暗、无血色、易水肿;怕冷、四肢不温;舌体胖大、苔白、舌边有齿痕;尿液清长;易困倦,精神不振;易腹泻、便溏;女性白带量少、清稀如水等。
在调理之前,
要先判断自身症状属于湿热还是寒湿,
然后对症缓解。
希望大家都能赶走湿气,不做“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