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随着主汛期的来临,作为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中具有重要防洪任务的示范项目——江滩闸口改造及景观提升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随着本次改造工程完工,沿线闸口告别了往年汛期封堵的“扛沙包”模式,干净整洁的拼装式防洪墙全面上岗。同时,按照“一闸一品”的思路对闸口景观进行重新设计并整体提升,赋予其更浓厚的“武汉味道”。
两江四岸42个闸口改造完成
武汉市三环内长、汉江通道闸口众多,纳入江滩闸口改造及景观提升项目的闸口有42座,包括汉江沿线10座、长江沿线32座。按行政区划分,具体为江岸区11座、硚口区2座、汉阳区15座、武昌区11座及青山区3座。
据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造项目主要涉及三部分,对需要维修更换的构件、配件及基础等进行维修;对采用粘土、袋土等材料封堵的闸口改造为新型、环保、美观、装卸方便的封堵型式;对部分功能丧失的闸口,结合管理情况进行永久封堵。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刘佳介绍,以往,封堵闸口需要40人,用时两天完成,改造后的闸口采用拼装式铝合金封堵,只需要6到8个人,用时两小时完成。
便民服务,增设闸口无障碍通道
此次江滩闸口改造,除了对防洪设施提档升级,其亮点还在于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设计了多个无障碍通道,方便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入园观光。
本次新增无障碍通道闸口共计8座,其中江岸区3座,分别位于洞庭门闸口、三阳门闸口及永清门闸口;汉阳区1座,位于晴川门闸口;武昌区4座,分别位于大堤口闸口、钟楼闸口、绿地闸口及月亮湾闸口。加上车行通道闸口和已有的无障碍通道闸口,目前,可满足特殊人群通行的闸口共计104座。
“一闸一品”再升级,突出汉口历史风貌
此次江滩闸口改造,在闸口景观提升方面,借鉴江汉关“险点变景点”的经验,按照“一闸一品”设计思路与汉口历史风貌有机融合,提升武汉江滩的历史人文底蕴。
例如,从江汉门至飞机门,汉口江滩共12处闸口。根据规划,通过挖掘城市主要轴线及汉口沿江历史文化特色,将这12个闸口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江汉门、洞庭门、粤汉码头闸口、三阳门、永清门、黄埔门、飞机门分别连通黎黄陂路、三阳门、卢沟桥路等城市主要道路及重要节点。在闸口景观中改造强调其与城市腹地的紧密联系关系,反应武汉地域文化特色及城市精神。
其中,江汉门定位江滩起点、武汉名片,强调汉口江滩大门的昭示性及城市地标;洞庭门定位慢享街区、精致江岸,强调其与黎黄陂路慢享街区的步行联系;粤汉码头闸口定位历史路径、南北动脉,强调历史上京汉火车站至粤汉码头的历史路径;三阳门定位设计之都、创意三阳,强调三阳设计之都作为武汉设计之都的重要定位;永清门定位武汉天地、时尚生活,展示武汉时尚名片的武汉新天地的联系;黄浦门飞机门结合武汉长江二桥桥下节点,定位桥城掠影、武汉印象,整体打造为武汉桥下空间的典范。
临江门、兰陵门、大智门、五福门、长春门分别对应沿江不同风格的历史风貌区,在闸口景观改造中对建筑特色进行总结和提炼。
其中,临江门定位开埠先驱,聚集了平和打包厂旧址、保安洋行旧址、银丰大厦、圣教书局等著名历史文化建筑;兰陵门定位万里茶道,突出汉口作为万里茶道起点的历史地位;大智门定位结合粤汉码头闸口形成码头历史文化园,与大智门火车站旧址串联展现中国近代铁路交通的历史路径;五福门定位建筑万象,突出建筑样式多样的特点;长春门定位汉口早晨,结合武汉的老里建筑特色,体现武汉民居生活气息。
此次江滩景观提升建设区段分布于长江两岸,左岸上起武汉关江滩主入口,下至汉口江滩四期,长6.03公里;右岸上起武昌区紫阳路闸口,下至青山区武丰闸,长17.38公里。提升文化景观的同时,此次改造还对部分老旧的公共设施设备进行优化。以三阳门及永清门为例,这两处闸口将上顶层平台的楼梯设置在堤内,便于汛期安全巡检人员沿江观测防洪情况,同时也方便市民观江,近距离感受武汉抗洪精神,拉近“江、岸、城、人”的紧密联系。
目前,市水务局正计划对全市长汉江沿江闸口名称进行重新梳理,并对部分名称进行调整。所有名称最终确定后,将制作统一的铭牌供市民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