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为什么非打不可

2021-06-15 15:44   讲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擒杀了关羽之后,悲愤交加的刘备当即决定大军伐吴,于是就有了夷陵之战这一场著名战役。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的最后一场,是当时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起的一场战斗。在刘备称帝后的三个月,他以为关羽报仇为由出兵伐吴。东吴不得不迎战,于是孙权立刻派出了陆逊。刘备打着复仇的旗号,士气正声,陆逊便采取以逸待劳的方式,阻挡蜀军的进攻。这一战成为了刘备死前的最后一战,有人认为这一战其实不打才能为蜀国争取优势,那么为什么夷陵之战还是开战了呢?夷陵之战为什么非打不可呢?

一直以来,许多人对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都不认同,在这里,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我认为刘备对吴发动战争是必须的,因为:

1、荆州这个战略要地的丢失,将严重影响蜀汉政权以后的发展

2、关羽的死,如果不报仇的话,将严重影响素以忠义著称的刘备的形象和威信

3、建安五年,东吴版的“隆中对”中鲁肃就提出先三分天下,然后吞并刘表,再与曹魏南北对峙,最后一统天下。

二、如果对吴的战争是必须的,那为什么是221年这个时间?

1、221年曹丕刚纂汉自立,北方防线有马超,魏延,无后顾之忧。

2、军事上,蜀汉的势力是比较强盛的时候。

3、续周瑜鲁肃吕蒙相续去世之后,表面上东吴已经没有大将之才。

4、对吴的战争是早迟的事,何不趁丢荆州,死关羽的借口来发动,更可显示出是正义之师。

5、挟自己称帝的气势。

三、对于刘备对东吴的战争,其实并不是意气用事为关羽报仇和全力攻打东吴,只是为了尊严和威信的战争:

1、如果刘备只是意气用事为关羽报仇,就不会在关羽死后接近两年的时间才出兵攻打东吴。

2、如果刘备真想全力攻打东吴,不可能诸葛亮,赵云,马超,魏延等一个都不带在身边。诸葛亮和赵云是不支持刘备发动的战争,但是刘备对诸葛亮和赵云还是信任的,这与意见不合不能混为一谈,诸葛亮要镇守成都(吕布在徐州的时候就吃过这样的亏),赵云督办粮草(官渡之战袁绍就是粮草被烧而失败)。马超和魏延可以抽调一个回来,当时东吴大胜之后也是及时回防粉碎了曹丕的偷袭。这么多重要将领都不带领,而带一些名不经转的将领去攻打一个势力和自己差不多的势力是说明刘备是无知还是自大?这和争夺汉中的豪华阵容是形成鲜明对比,难道东吴还不如汉中?

3、如果要全力攻打东吴,夺回荆州,刘备应该会训练一支和东吴相抗衡的水军。也不会在夷陵的时候,水军放弃水路上岸和陆军合二为一,为以后陆逊从水路上岸切断刘备的长蛇阵,造成大败的结局。

4、221年七月,刚发动战争时的气势是多么的强劲,锐不可挡。蜀汉大军攻下秭归后,就驻扎在那里,再接下来的四五个月,就没有战争。直到222年的二月,刘备才率部离开秭归,到猇亭建立大本营,难道是刘备不知道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的道理。而在对峙中,陆逊采用了坚守不战之策,刘备也且战且停,摆起长蛇阵,修身养息,完全没最初的气势。到了六月,陆逊才用火攻打败刘备。

由此可见,刘备发动的对吴战争,只是做做表面文章,不然岂会不带一个重要将领?岂会不乘胜追击?岂会只打巫,秭归这些无军事,经济价值的地方。我猜想刘备当时的想法可能是:

1、表面要为关羽报仇;

2、为丢荆州挽回一些颜面;

3、顺便教训一下孙权;

4、刘备不想那么早的被困在益州,而被曹魏和东吴“边缘化”;

5、能攻占多少就多少(刘备攻占后的地方可是秋毫不犯)。

诸葛亮和赵云没有刘备政治家的眼光,所以反对对吴的战争。但是刘备也没料想到的是:

1、孙权会为一些无军事,经济价值的地方和自己大动干戈;

2、低估了陆逊;

3、可能想到输,可没想到败的那么惨。

我们可以大胆猜想一下,如果陆逊没有火烧连营,也许刘备会在夏天就班师回朝,那么夷陵之战为其挽回颜面之后,就会简单地画上了句号。但是刘备虽然有一个争雄政治家应有的眼光,却不想在作战上小看了陆逊,以致于在他手中败得这么惨,最后在白帝城一病不起,颜面没有挽回,反而送了性命,蜀汉也就此开始走向没落。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04/202106/0d5e245c045e2ee777998130295ee08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