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断鼻家族”北迁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据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的通报,截至6月13日,14头亚洲象组成的象群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范围迂回活动,离群独象位于象群东偏北方向,与象群直线距离19.1公里。15头象均在监测范围内,整体平稳,人象平安。大象欲往何处?它们几时回家?6月1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专家组成员沈庆仲(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和陈明勇(云南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教授),他们就亚洲象相关热点作出回应。
沈庆仲:物种北迁常态化
“从全球的视角看,不仅仅是大象,物种北迁已经开始常态化”……沈庆仲告诉北青报记者,人象冲突在全球普遍存在,只是各国采取的措施不一样。“从上世纪90年代,我就在做亚洲象的研究工作。大象在觅食期间会吃村民种植的庄稼甚至闯进村民家里……类似的冲突每天都在发生。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之后,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由地方财政来补偿,从第二年开始,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补偿就直线上升。”
对于大象是否会回到原栖息地的问题,沈庆仲认为,如果其他地方的生存环境都没有原来的好,大象最后会回到原地。至于何时返回,目前还无法确定。
有网友指出,近期食物供应充足,亚洲象看上去好像长胖了。对此,沈庆仲表示,由于无法进行称重对比,对此并不能确定。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食物条件非常好,如果吃不好吃不饱,大象肯定会到寨子里面转悠。
沈庆仲还表示,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投喂高能量的食物对它们没有好处。但目前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处理,投喂食物是为了暂时满足大象的食物需求,减少与村民的冲突,避免它们跑到村子里觅食,而不是要改变它们的食物结构。
离群公象还会回象群吗?沈庆仲介绍,“据我们多年在西双版纳的观察,象群里的小公象五六岁开始互相打斗,比较活跃;到六七岁以后,慢慢就不会和象群紧密联系在一起,会单独自己跑开玩一会儿再回来,再长大一点会离开几天,慢慢地是离开几个月再回来,但这都不是真正的离群。待完全性成熟,也就是具有繁殖能力后,一般公象要到12岁才会彻底离开族群。”
陈明勇:建议专为大象设保护区
“翻过墨江的那座大山之后,大象栖息地的天然屏障就被突破了。随着象群所在纬度不断往北,海拔逐渐升高(目前已达2000多米),大象适应能力和行为能力上的改变,我们也在继续研究。”陈明勇表示,大象这样的北迁动物能够适应的极端温度到底是多少度,目前还无法量化。
陈明勇说,动植物保护地的类型很多,比如林草部门管理的国家级生物保护区,“但我们希望为大象建立专门的保护区,主要是对大象的栖息地进行恢复和改造。目前的保护区都是讲究生物多样性,其实可以专门为大象设立食物、水源等,如果林地太密或者林地太少,人类都可以进行改造,让改造后的环境,尽量满足亚洲象的生存需要。”陈明勇表示,目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鸡蛋造型”,最里面是核心区,然后往外是缓冲区,最外边是试验区。
在最外面的试验区可以进行改造,但是如果人们进行改造的话,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会把最里面的大象给引出来,增加人象冲突的风险。“现在正在考虑从机制上做出改变,推行国家公园理念,如果哪一个片区是亚洲象经常使用的,在这个片区就做一些适合亚洲象生存的改造,而不是进行整个保护区的改造。”
对于大象如何返回栖息地的问题,陈明勇说,目前只能采取比较缓和的办法来处理,不会马上引导它们回去。“大约在冬季,随着温度下降以及食物的减少,大象(应该)会返回到栖息地。”他说。
内存
一路“象”北
2020年3月,共计16头野象从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市,并一直北上。12月,象群在普洱生下一头象宝宝,数量变成17头。
2021年4月16日,17头野象进入玉溪元江县。4月24日,两头大象返回普洱墨江县,象群变成15头。5月16日,15头亚洲象到达红河石屏县。5月25日,全部15只亚洲象集体在玉溪市峨山县境内。5月30日,15头亚洲象群迁徙至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大湾村尖山哨坡附近。5月31日17时30分,象群迁移至玉溪红塔区洛河乡与大营街街道交界处。6月2日21时55分,象群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6月5日23时许,象群进入玉溪市易门县浦贝乡驿马坡村境内一带活动。6月6日,一头公象离开象群,开始独自活动。6月7日16时50分,象群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小范围原地休息徘徊,暂停迁移。6月14日下午,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在玉溪市易门县南山村附近活动。图为离群独象在晋宁夕阳乡附近活动。(记者 董振杰 实习生 尹航 杨宛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