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建议把食盆、南音与宗族春秋二祭等十个项目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时间,“非遗”又再次成为了市民大众的热话。今日,让笔者乘着这个风潮,也谈谈一项植根香港逾三百年的非遗项目——西贡坑口客家麒麟舞。
麒麟是我国传说中的生物,与凤、龟、龙并称“四灵”(《礼记・礼运》)。传说的麒麟十分驯良,不伤人畜,堪称“仁兽”。每当过年过节,客家人总爱舞动麒麟,期望麒麟能为他们带来福气。
自康熙复界以后,麒麟舞随着原居于粤北、江西一带的客家人南迁到香港。相对“本地人”(这是指在康熙迁界令以前,早早定居于香港的人),客家人比较迟到达香港,所以只好选择一些山区或沿海地区定居,而西贡坑口就是其中一个聚居点。有一点要注意,这里的“坑口”,并非单指今日坑口村;相反,它是指由下洋村、上洋村、孟公屋村、坑口村等十八条乡村组成的地区。
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主席刘锦棠师傅指出,坑口客家麒麟源自唐代中原地区的“麒麟狂舞”,是庆贺节日、丰年的活动,寄寓了老百姓对盛世祥和的向往,故民间有歌谣说道:“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
客家麒麟是与别不同的。从外观上看,客家麒麟相对鹤佬麒麟的体型为小,而它的额头会微微向上凸出,中间长有独角与三粒玉角,眼眉上更配有“鳍鼓”等装饰物。从表演艺术看,鹤佬麒麟需要的人员较多,因为它在演出的前后都会有不同种类的武打表演,例如表演打拳、弄棍、搬刀等。虽然每个麒麟班子的表演略有不同,但一般最少有五个项目演出,这通称为“搬五彩”。至于客家麒麟,则没这般复杂,反之,它更注重麒麟套的演绎。
关于麒麟套,有些人认为是麒麟舞音乐的调;但按考证,应该是指麒麟舞的套路。它的伴奏音乐一般是由鼓、锣、钹三种乐器合奏而成。客家麒麟舞随着客家人移民坑口后,慢慢结合了本地传统音乐和武术,发展出极具坑口特色的麒麟舞套路。
坑口麒麟舞套路,动作颇为精细,分别有出洞、绕头、耍尾、寻青、探青、踢青、食青、醉青、吐青、打沙、吐玉书、游花园、回洞等动作。而其中的“吐玉书”更蕴含“麒麟吐玉书”的寓意──传说在孔子降生的那晚,麒麟悄悄降临孔府,并吐出玉书。自此,“麒麟吐玉书”就代表了早生贵子的祝福。话说回来,麒麟舞套路的设计就是为了演活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当然,辗转流传至今,各条村落的麒麟套路都略有不同了。
时至今日,西贡坑口客家麒麟舞除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更是客家族群的人伦纽带,连系着早已走出城市的你与我。(叶德平)